一场秋雨过后, 京城的气温迅速降了下来。

御书房门前候着的内侍没来得及换厚衣服,冻得有些瑟瑟发抖。

正抱怨着鬼老天时,突然听见里面传来响声, 像是什么东西掉在地上摔碎了的声音。

祝英离门最近, 闻声率先迈了进去。

见李昌烨撑着桌案双手扶额,眉头紧蹙着,脚边的茶盏摔得四分五裂, 茶水混合着残渣撒了一地。

祝英忙上前收了碎瓷片, 轻声道:“陛下, 是头又疼了吗要不要叫太医过来看看。”

李昌烨半晌没吭声,良久后方才幽幽开口道:“不必了,一时有些分神。”

他朝门外望了望,又说:“老师怎么还没过来?”

祝英掐算着时间,回道:“今日二十二内阁议会, 兴许事情还没谈完还需一会儿吧。”

李昌烨嗯了一声揉了揉额角,随口问道:“昌焕最近如何, 可有派人过去打探?”

“王爷素来勤勉,前段时间虽是害了风寒但课业却一日都不曾耽搁, 听闻武安侯要动身离京了,骑射每日练习的时间还比以往多了些。”

“生了病就要多注意休养,侍奉在身边的人怎么也不说提醒着点!”

祝英道:“兴许是王爷自己的意思, 不过王爷近来侍奉在身边做事的人的确是有些不足,多数都在忙着同靖和伯女儿定亲的事情。”

闻言,李昌烨沉默了片刻。

“太后的吩咐?”

祝英点点头:“太后娘娘的意思是, 这门婚事越来结成的越好。”

李昌烨冷哼一声, “她倒是一刻也等不了了。”

祝英没再接话。

殿内燃着的香炉悠悠散着清香, 是太医院新制的, 里面加了草药说是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不知是药效作用还是其他,竟也觉得方才身上那股焦躁的感觉一点点降了下来。

他接过祝英重新递来的茶盏,道:“庆焰军一早就集结完毕,武安侯他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应该就这两天了,昨夜臣偶遇侯爷,他说他还有些私事没处理完。”

李昌烨刚想开口询问,便听见院外传来声音。

祝英也一同抬头向外看,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绯红官服的,仙风道骨的人出现在院中。

“陛下,曾大人来了。”

李昌烨起身相迎,待曾玉堂进来行了君臣礼后,他又向自己的老师行了师生礼。

“内阁议事迟了些,让陛下久等了。”

“无妨,朕也没什么别的事,老师快请坐。”

曾玉堂在左侧的圆椅上落座后,问道:“不知陛下今日唤臣过来所谓何事?”

李昌烨将身边的几本书册递给曾玉堂,

“老师请看,这个是这段时间经吏部调任的所有官员名单和职位。另一本是隆德十七年会试中谢延卿所做的文章。”

曾玉堂仔细的翻阅着,说:“吏部这份名单内阁之前已经过目了,朝野上下虽是对此事微词过多,但依我之见这件事办的不错。朝中有能之人不在少数,但也要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行,此番每个人的职位调动都能扬长避短,可见吏部这次的确是思虑周全。”

李昌烨点点头,又试探着问道:“除此之外,老师可还有什么发现?”

曾玉堂合住了书册,正视着他说:“陛下既然这么问,想必一早就知道些什么。”

李昌烨笑了笑:“果然什么都逃不过老师您的眼睛。”

曾玉堂翻开谢延卿那张当年被评为一甲第二名的文章,说:“陛下可能不知,隆德十七年那场会试臣也在场,也是这张考卷,当时钟阁老还曾给在场的所有人一一欣赏,他老人家说这个孩子是经世治国之才,所想所行见解独到,若能加以培养日后必然是要成就一番事业。”

李昌烨追问道:“那后来呢?老师可有再关注过谢延卿?”

曾玉堂摇了摇头:“当时陛下也应该知道,因为推行丈田令改革一事,臣与阁老等人在朝中举步维艰,备受针对。那一批进士及第后,臣也分不出别的心思去看顾他们。再后来...就发生了麓安惨案。”

曾玉堂叹息着看向窗外,像是不忍回忆。

“麓安书院学生遗体从诏狱抬出来后,臣还去看了一眼,叫人替他们收了尸,都是有赤子之心的好儿郎,死后连牌位都不能供奉。”

提起往事,曾玉堂愁容满面。

他这一生上可教导天子,下可与流民同行。

在外人看来人生功德圆满,可只有他知道,他心中有愧。

愧对于没能照顾好当年于自己有提携之恩的钟阁老,愧对于麓安书院中无辜惨死的一众学生。

祝英见曾玉堂陷入哀思,上前几步打断道,“大人您喝茶。”

李昌烨想了想提出了心中疑惑,“麓安惨案里,谢延卿是唯一一个幸存的,后来他依附言阁老重回翰林院时,老师您可有再见过他?”

曾玉堂道:“远远地打过照面,未曾有交谈。”

李昌烨笑笑,说:“毕竟当时在人们眼中他辜负了钟阁老的教诲,行的是忘恩负义之举。”

“臣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曾玉堂道:“世人歌颂舍身取义的英雄,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应当效仿英雄,古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之辱,倘若这些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哪里来日后的百年功名。”

他抬手指了指书册上的几个名字,说:“这次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主要就是在这份调任名单中有很多人曾是言阁老的门生,亦或者是太后提携过的人。所以很多人认为谢延卿是得了太后的授意趁职位之便,想要给这些人升官加爵,好日后太后所用。”

“这些传言臣也有所耳闻,如若不然都察院也不会递折子来弹劾吏部。”

曾玉堂捋了捋胡须,又道:“依臣之见,这调任倒像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他们都是文官出身,是才华横溢的有能之人,此番调动至地方和应天府,除了能各发挥其所长更是能远离京城,免得日后受人利用误入歧途。”

李昌烨点点头,“一部分人明升暗降,一部分人调离京城,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人才,的确是思虑周全。”

“朝中之人多半身不由己,很多人都在苦苦寻求一个能不惹是非保全自己的办法。但陛下要知道,有心之人无论派遣到哪里都会千方百计的筹谋着回来。”

李昌烨叹了口气,道:“这也是朕今日叫老师过来的原因,都察院递折子弹劾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可朕担心有人借都察院之手想要搅浑这盆水。”

曾玉堂侧首看向皇帝,道:“陛下是担心太后娘娘那边?”

李昌烨摇了摇头,“这次的调任做的周全漂亮,太后又近来忙着筹备瑞王的婚事,一时之间应当发觉不了。”

曾玉堂轻笑了一下,说:“太后疑心重,当她到了用人之际时发觉身边的人利用不上,这事儿就已经骗不了她了。兴许一时气急,还要做出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提起言太后,李昌烨不由自主的皱起眉,“那老师觉得,这件事朕应当如何处理?”

“有心报国者,国也不该辜负于他。还望陛下寻个合适的机会,也叫谢延卿能摆拖太后娘娘的控制范围。”

*

连着下了两天的雨,言云衿在京郊买下的书院修葺工作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所幸她这段时要在宫里,也办法分神过去打理。

从未央宫离开后,言云衿叫白竹为自己取来了干净的衣裙,换好后去慈宁宫拜见了她的姑母。

谢延卿一夜未归,她若不过问几句她姑母势必会起疑心,

同她想象的一样,言太后安抚了她几句后留她在慈宁宫暂住,等候三法司调查结束放谢延卿回来。

慈宁宫眼线遍布,言云衿每日借口去内书堂替谢延卿照看一众学生才能得到喘息的机会,静下心来好好谋划着如何托住柳侍郎回京,让吏部事务堆积起来无人处理,从而给谢延卿尽快创造转机。

正思索时,启明拿着一叠子宣纸走过来道,

“言姐姐,你让我抄写的东西我抄完了!”

言云衿笑着捏了捏小孩的脸,说:“真棒,姐姐今天给你做桂花糕吃。”

启明朝桌面上摆放的三大罐子桂花道:“姐姐先前不是说这些桂花储存起来以后一点点做吗,为什么都拿出来了?”

言云衿顿了顿,讲句心里话,她现在最怕听见的一个词就叫做“以后”。

从前年纪小时总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幻想,如今却只盼着日子过的慢些,再慢些。

“姐姐我这个人呢,一直都是想一出做一出的,你还年纪小不要学我哦!”

启明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

他将手里的宣纸整理好,又问道:“我曾经在厂臣写的撰书里看到过类似的话和字眼,姐姐叫我抄这个做什么,是要给谁写撰书记载生平吗?”

言云衿一把捂住启明的嘴,左右看了一圈才谨慎小心的说:“小点声哦,姐姐呢有个很重要的事要去做,你暂时帮姐姐保密哦!”

启明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点了点头,“先生面前也不能提吗?”

“不可以!”

“为什么?”

言云衿松开手笑着说:“因为这是就是姐姐给先生准备的,先不要告诉他等姐姐做完了再给他一个惊喜!”

启明想了想,略带嫌弃的说:“嗯...姐姐你这个人真的好无趣啊,这些东西怎么会让先生开心。”

言云衿没理会小孩子的童言无忌,她接过启明递来的宣纸仔细看着。他年龄虽小,但字写得极好,下笔的样子更是像极了谢延卿。

宣纸之上细细的写满了钟阁老的生平,言云衿小心翼翼抚摸着纸张,仿佛透过这些文字亲眼目睹了一位三朝元老为国为民的一生。

她笑了笑说:“因为在你们先生心里,没有什么事比有人能永远铭记他们更重要了。”

一连几日,言云衿都整日留在内书堂。

启明坐在她身边一动不动的帮她抄写着,言云衿偶尔赏他几块糕点果子,做些甜汤给他喝。

全部的桂花已经摘完了,院中的桂花树也已经开败了,做出的糕点装了满满五个盒子,她托人送进了刑部大牢。

听闻谢延卿在刑部的这段时间一直风寒未愈,但在言云衿递话进来后,很是听从她的嘱咐,按时吃饭,记得吃药,少说话多睡觉。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几天,言云衿变得越发沉默,她总是匆匆忙忙的写信,不知传递给谁。闲暇时间时常坐在那一坐就是一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直到那日清晨,御书房传召锦衣卫的人上前问话,言云衿知道她终于等到了转机。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