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冰棺事关重大,甚至可能涉及到异空间的存在。

因此这次除了林立、王蔷等人之外。

包括负责防御符箓研发的华君、武器研发的唐聘、化学研究小组的张慕,曾谷成、李百安以及陆朝阳、潘建伟院士等人都随行来到了现场。

除此以外。

营地方面还有一些新晋专家也亲临或者通过转录设备观看着现场。

这种大佬云集的情况可谓牌面十足,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上一次。

总而言之。

科研力量拉满,全是最顶尖的那批人就是了。

当众人穿着无菌服抵达现场时,冰棺已经被放到了NBDX实验室靠中心的一处圆台上。

圆台与地面的高度大约十公分,直径五六米的样子。

圆台上能够站立十几号人,并且可以视情况升降正负一米。

等研究结束还可以就地建起一个圆柱形的透明隔断间,算是一个比较全备的地面设施。

进入了NBDX实验室后。

林立先带人来到了主控台前,对王蔷问道:

“小王,冰棺扫描过了吗?”

王蔷点点头,从桌拿起一份报告,递给林立:

“老师,这份就是扫描结果。

根据我们的检测,这具冰棺重量大约四吨,比莫家密室那具冰棺要重很多。

此外冰棺外部没有检测到任何划痕、放射性元素、指纹以及落石尘埃。

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具备一定的自洁功能。”

林立顺手接过报告看了几眼,随后表情一肃:

“嗯?两具冰棺的长度完全一致?”

王蔷重重点了点头,解释道:

“没错,这也是我们认为外部可以收集到的最重要的信息:

两具冰棺的长宽高一模一样——这里的一模一样不但指代大尺度的计量单位,我们还将这个精度精确到了纳米级,最后的数据依旧没有变化。”

林立见状沉思了几秒钟,将报告递到了下一位专家的手中。

待众人先后看完,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了不少。

纳米。

也就是10的负9次方米。

一般一根人类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

而在工业领域,纳米级的精度是什么概念呢?

这种精度对于一些轴承、潜艇的螺旋桨、洲际导弹上的机械陀螺仪来说勉强不算很难。

在资金足够的情况下,花些成本基本上可以做到。

还有比如薄膜沉积设备的要求。

这种设备基本上都是要在三百毫米直径的晶圆上,平整的沉积出一层几纳米厚的膜。

这层膜呢,最厚的地方和最薄的地方基本上不能差出0.1纳米。

另外一个原子的直径,差不多在0.1纳米这个量级。

但对于冰棺这种体积的物件来说,纳米级别的精度还是比较困难的。

起码如果单靠神念,几乎没可能做到这种地步——不久前指挥部曾经托马宁找到杨正初,让他用神念加工了一个磨具。

最终精确的单位是微米级别,远远不及纳米。

因此很明显。

两具冰棺是一个模板产出的物品,并且来自那个先行文明。

也就是可以排除存在另一个新文明、或者本土机缘巧合出现冰制棺材的可能性。

而这也很符合兔子们不久前对那个先行文明作出的定义:

卡尔达肖夫指数1.8-2.0之间,具备星际航行的能力,疑似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与修行手段,也就是真正的科技修仙。

当然了。

这是针对200万年前的先行文明作出的定义,并且很可能根据后续的发现进一步的调整表述。

随后林立想了想,对随行而来的明眸问道:

“明眸老师,当初你看到的棺材是这种模样的吗?”

明眸闻言走上前,对着冰棺看了几眼,很快摇摇头:

“不太像,那时候我看到的是朱红色的棺材,不是透明的。

并且以行星为对比的话.......

一具棺材的大小,恐怕不会低于咱们的辽宁号渔政船。”

林立微微颔首,随后又环视了周围一圈,说道:

“诸位,冰棺的外部信息就这么些,所以大家调整一下精神头儿,咱们现在就开棺吧。”

众多专家自无异议,陆续做好了准备。

过了五分钟。

两台械臂移动到了冰棺上空,操作台周围也开启了阻隔带晶阵。

各方就位后。

林立按下了一个启动按钮。

嗡嗡嗡——

圆台周围先是升起了一个比棺盖要大些的缓冲模块,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坠落情况。

随后械臂像是娃娃机一样从四角扣住棺盖,齐齐向左侧开启。

与此同时。

操作台的王蔷众人也在做着诸多数据检测与汇总:

“报告,械臂拉力负载无异常!”

“报告!棺内暂无特殊气体逸散!”

“棺内温度极低,当前约为零下117°!”

“光动力设备获得反馈,棺内暂无‘真空’迹象!”

随着一道道风险的解除,棺盖被拉开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十五分钟后。

棺盖被全部拉开,展**了内部的景象:

冰棺内部的空间与外面看上去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棺壁与棺低洁净如新,空无一物。

但这只是肉眼——或者说宏观角度看上去的正常而已,毕竟空间这种东西肉眼难以辨明其实很正常。

真正蕴藏有珍贵信息的......是微观领域!

只见在棺盖被掀起的一瞬间。

潘建伟院士与陆朝阳等人所在的物理副操作台上,立时有大量的仪器有了反应。

其中一位负责Eynim测序的女研究员忽然一推眼镜,举起了手:

“报告!有粒子的位置矢量被检测到了!”

潘院士连忙走到她身边:

“小彭,位置算符能做数乘吗?”

这位全名叫做彭紫研的姑娘点点头,手指飞快的在键盘上敲击着:

“足够了,波函数在计算中.....出来了,是一个正定的厄米矩阵!”

“本征矢量对应的本征值呢?”

“都是正数,并且在2以上!”

“2以上的正数吗......”

潘院士脸上的表情肉眼可见的低落了几分,似乎想说些什么。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彭紫研便猛的瞪大了眼睛:

“等等,潘院,有新情况!

您看下这儿,有个基态场的存留对易后.....

算符的本征矢量可以构成希尔伯特空间的完备基底!”

潘院士连忙凑到操作台边,顺着彭紫研的指向望去。

看清屏幕上的信息后顿时大喜:

“还真是啊,小彭,你这次立功了!”

众所周知。

正规矩阵等价于本征矢能构成的一组完备基。

但是对于把一个态矢展开成某个算符本征矢的叠加这种操作,并不意味着这些本征矢是完备的。

比如很典型的湮灭算符。

它的本征态是相干态,而相干态是非正交超完备基。

因此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概念——态定义的离散时间。

这玩意儿啥意思呢,有个例子可以很简单的解释清楚:

比如一位原本还是正常更新的作者,忽然挥刀切书了——我们随便取个名字吧,就叫他李古丁好了。

那么这个过程就存在一个定义上的改变:

挥刀前他是正常人,挥刀后是大内总管。

某个东西从人体上掉落的刹那,就是态定义的离散时间,人的性质变了。

搁在历史上可以套入崇祯上吊、小日子过得不怎么好的邻居宣布投降这些事情里。

真空场的激发态必然会有粒子偶联场出现,而2以上的正数本征值却代表着离散时间为0,也就是说冰棺内一直是一个状态。

因此根据最开始的波函数迹象,冰棺内是不存在现有真空场条件的。

也就是最开始如何,现在依旧如何。

但随后算符的本征矢量表明可以构成希尔伯特空间的完备基底,这却可以说明离散时间的节点是存在的!

也就是过冰棺内的微粒基态,可以分成两个断层节点:

一个节点是不存在真空场的现在,而另一个便是存在真空场的过去。

因此眼下兔子们可以石锤一件事:

冰棺提供氦化亚铁微晶体能量的,就是零点能!

同时随着这个结论的确立。

NBDX实验室里应该可以多加上狄拉克和卡西米尔的骨灰盒了——毕竟他们如果在天有灵,说不定真可能欣喜之下揭棺而起来着。

与此同时。

一旁的陆朝阳忽然想明白了什么:

“等等,我懂了!

冰棺下方的入口.......

很可能就是通过零点能给炸出来的!”

..........

第四百六十五章 真相,破灭的上古神话地!(3600字章节,求订阅!)

实验室内。

看着朝自己看来的众多专家。

陆朝阳战术性的整了整衣领,随后说道:

“大家应该都知道,所谓真空,指的是一个系统的能量最低点。

通俗一点说....唔,比如1立方厘米的真空吧。

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其中是什么都没有的。

没有波,没有粒子,质量,场,更不谈什么能量。

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

就算这空无一物的空间,内中仍旧是具有一定能量的——例如里面仍旧有特别短寿的粒子自然产生和湮灭。

而著名的兰姆位移与卡西米尔效应便间接的证实了这种猜想。

这也是零点能的核心支撑之一。”

在场众人同时点了点头。

这种概念传播度很广,哪怕是跨学科他们都略知一二。

本土或许是由于很多民科以及yy流网文的影响,很多人以为量子力学是个不可信、甚至不存在的科目。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这句话的嘲讽力度,基本上和‘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差不多了。

但实际上。

量子力学是一个非常严谨、并且出了很多成果的科目。

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都不知道诞生了多少。

比如每个人的手机、电脑上面都有量子力学的现实技术衍生。

哪怕是潘院士如今在搞的量子计算机,很多人纠缠也不过是后三个字的定义权而已——当然,那个方啥啥的除外,他是盯着你的人去黑,黑的也不止是潘院士一个人。

另外。

量子场论更是目前本土能排名前三的理论,只不过衍生出来的牛鬼蛇神太多罢了。

比如什么永动机啊、曲率引擎啊、内衣透视啊都往上面扯。

搞到最后。

量子力学这种国家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亿以上、各个大学都有设立专业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却和佛学一样成为精神幻想了。

这也是挺挺搞笑的。

当然了。

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于如今的nbdx实验室内,因此陆朝阳很快便继续说道:

“能激发真空零点能——咱们姑且不去管他们是怎么激发的,一个星际级别起步的文明掌握这种技术没啥离谱的。

总之,能够激发零点能,便说明它们已经触摸到了零点态之内的领域。

这点大家都能理解吧?”

众多专家再次很配合的点了点头。

随后陆朝阳继续说道:

“而零点态领域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可能因为空间基态能量降低而出大事。

小彭她们得出的离散时间波峰非常非常短,短到基态场的存留几乎连我们最顶尖的设备都差点检测不到。

这只能说明一点:

真空是在一瞬间消失的,并非一点一点的被消磨。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种情况呢?”

陆朝阳对着众人一摊手:

“只有爆炸!”

接着他又顿了十来秒,给了众人一个缓冲的时间:

“真空这类空间的爆炸......我们依旧是姑且不去讨论冰棺的防御力有多强。

但只要它是正面冲击棺壁,就一定会有其他偶联场可以被发现——宇宙大爆炸导致的红移现象我们都能观测到呢。

而我们的检测并没有丝毫这种偶联场的迹象,因此显然不是发生在冰棺内部。

‘上面’的空间不可能,那么自然只可能是......

‘下面’了。”

随着陆朝阳最后这句话的出口,整个现场顿时陷入了寂静。

很明显。

陆朝阳的判断很有道理,起码理论上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端的起客观二字。

而这也代表了另一种可能:

冰棺‘下方’的那个洞,恐怕不止是一个出风口那么简单。

从真空爆炸的能量上来估计,那处空间可能要比青城山天宫还要大。

随后林立轻咳一声,说道:

“好了诸位,既然理论方面有了足够的支持,咱们就来研究研究那个出风口吧。

小王,你们那边检测到风向流动了吗?”

一旁的王蔷指着屏幕,飞快的点点头:

“虽然我们肉眼看不清入口的存在,但观测设备却不会说谎。

冰棺底部有很明显的阵风出现,差不多五级到六级之间。

根据模型判断。

这些风应该是通过棺盖的缝隙溢出的,再通过分子平均动能的差异升降、然后与尽头撞击折射。

最后形成了洞内风。”

“那么入口呢?”

王蔷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洞口肉眼难以辨明,应该和冰棺的拟态特性有关。

目前我们检测到的出风口有七处,分布在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内。

不过每处出风口的大小要比我们预计的小一点,大概三四厘米左右,很明显是进不了人的。”

听到王蔷的这番话,林立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一股既视感:

“等等,这不就有些类似青城山天宫吗?”

潘院士此时正好走到了他身边,闻言立刻道:

“是有些相似,不过两者性质可能不太一样。

青城山天宫是因为年代久远出现的灵气和y粒子外泄,说直白点就是封印的保质期到头了。

而冰棺入口嘛.....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正在发生着‘自愈’。”

学过物理的朋友应该知道。

空间有张力。

这种张力既可能让它扩张,也可能让它自我补全,具体要取决于是在内部还是外部。

就像一桶水,你把桶身去除消失,水就会四散。

而如果你在水中用手指戳了个洞,等你手拿开后洞就会被填满。

冰棺洞口便是后面这种情况——当然了,较真的话肯定没这么简单,但概念上也差不了多少。

只不过冰棺中这部分缺失的能量很大,空间自我愈合需要的速度又很慢,因此需要的时间很长。

漫长的岁月过去。

空间入口便形成了如今这种肉眼不可见、但依旧有气流流出的情况。

随后林立想了想,问道:

“那么潘院士,那么现在要上xicc++重子与特殊光子的等离子浆吗?

就像当初破开青城山天宫那样?”

潘院士看了眼不远处的冰棺,摸了摸自己有些稀疏的头顶,说道:

“这个先不急,咱们可以先用粒子成像设备探进去看看情况。”

粒子成像设备。

这是由杨zn老先生提出过的原理、配合一种破译后符箓制作的新科技。

当初在青城山天宫的时候便出现过,还起到了大作用。

整套设备的通讯粒子使用的高密Ωccc++重子,信道粒子是铍离子。

二者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摄像机+线缆的作用。

至于林立提到的xicc++重子与特殊光子的等离子浆,则是当初爆破残损空间的材料。

还是那句话。

目前兔子们肯定做不到单独开辟空间,但对存在一定缝隙的空间进行爆破还是不难的,定点灌能量就行了。

不过比起当初的手段局限被动,兔子们如今则要从容的多。

既可以选择直接爆破,也可以选择先用成像设备进行探索。

同时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

眼下潘院士团队能架设的信道长度,也从八百米提高到了三千米。

潘院士的建议相对比较稳妥,很符合兔子们的一贯作风,因此很快便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同意。

半个小时后。

一台离子信道仪准备并且调试完毕。

随后在潘院士亲自操作之下。

离子信道被铺设进了那处肉眼难辨的空间入口。

与当初青城山天宫的信道架设相比,这次的操作除了距离升级外,难度方面也要低上许多:

当初青城山天宫像是个蜂窝煤,灵气只能通过小缝隙出入。

而冰棺能够吹出五级到六级之间的风,洞口显然是要大上许多的。

毕竟老司机都懂,越松越好进嘛。

因此没多久。

粒子成像设备便采集回了一些画面:

这是一处看不见尽头的空间,四周有着低矮不一的山峰。

但无论是高山还是矮峰,无一不是草木枯败,荒无人烟。

整处空间一片灰暗,与青城山天宫一般,满是残垣断壁。

除此以外。

地面还可以看到不少动物的骨架。

或者说......

狐狸的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