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坚实后盾

“大王,楚国全年以农为主,矿产为辅,欲兴楚国当修桥铺路治水利。而年产大半用于东洲,然东洲荒芜之地所耗甚大。”虞俊说道,“今大王又欲南征,恐于国不利,莫如暂缓援东大略,待楚国全据身毒之地,再议东援之事。”

不久之前远在雒阳的刘永向刘备申请外封,刘永选择的是北原,可惜这事不了了之了。其他人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刘理从糜竺那里了解到了详情。刘备不会让封国将中原四周外扩道路堵死,刘永已经被要求前往西洲就封,只是刘理不知道为什么刘备要求刘永在雒阳等一段时间。

刘备让刘永在雒阳等待其实很简单,东洲与世隔绝没有旧大陆上那么多的病毒,到达东洲的人不会受来路不明的病毒侵袭,顶多有一些水土不服。西洲就不同了,即便是当地土著都不敢深入内陆地区,将西洲肥沃土地白白浪费。

刘备爱惜刘永身体的举动反而让刘理误会了,他想到了东洲与身毒政策的一系列差异,决定以身毒的物资全面支援东洲,待到时机成熟,在南东洲重建新楚国。

刘理的理解,中原外圈不能让封国封闭,那他在身毒的楚国就不能向北发展,向东则被外姓人包圆了,张飞在倭国的封国收益、赵云在海越的封国收益使得一众陆军将领都将自己的封国放在东南群岛之上,海军将领则将封地放在扶南或者扶南北方可以和中原陆地相连之地,这其中的政治意义很明显,群岛需海军陆军将领没有,扶南等地直接可以派陆军到达。

楚国除了向南全据身毒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是刘备将刘永外封到西面的萨珊之地,那身毒的发展就锁死了。大汉的继承制普通百姓是嫡长子全占,而外封国则正好相反是推恩令那一套,生的越多封国越小。

同时还有最重要的原因,中原四周封国的制盐和金属冶炼全部不能自主,必须向中原购买。离楚国最近的炼钢厂还在扶南,由少府直接管辖。

东洲则不然,刘备念两洲间隔过远,物资调运不便,除非是真理机这样的关键性技术和枪炮这样的军火,允许刘禅发展自己的盐和冶炼工厂,只需要上层由中原指派人员即可。

还有在军事方面,中洲四周的封国完全不能有自己的军队,王府护卫也只有两千人,这两千护卫还需要从中原的新兵营招募。如果各地王府需要向外征战拓展封地,需要向中原申请,由中原考虑得失再外派军队,这支部队的所有开支都需要封国出。

坐过火车的刘理知道,离中原越近越没有发展空间,最终都会向以前的宗室一样坐吃山空。于是刘理和刘禅通过糜家秘密沟通,协商刘理用身毒的物资全力资助刘理开发东洲,等到东洲上了轨道时机成熟后,刘禅和刘理共同上请两家可以共用对方的封地赐封后代。

刘禅跨海到达东洲,发现东洲完美具有一个大国所需的所有外在条件,只是现如今百废待兴,如果光仰仗东洲要想追上中原,没有上百年都不可能。

刘备给予东洲特殊地位,刘禅马上向刘备申请调少府到东洲建造了各种工厂,海金县的黄金出产没有那么多,前期的资金都是楚国垫付。

刘禅自己则带着一万护卫和一万派遣军向南方出征,开始整合东洲中部地区。

海金县周边地区降水量少,而且全是荒地,同时冬天时不时会有特别冷的天气,中原的冬小麦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还需要农司的人培育良种。刘禅定下的早期发展步调是以高收入的棉花和畜牧业为主,同时规模化种植玉米作为口粮,另外矿场和冶炼厂都需要大量人力支持。

刘禅吸收了海金县周边的殷商遗民,不过这年头东洲北部地区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还分散在各地,刘禅吸收的遗民数量赶不上发展所需。不过很快就让他发现了东洲中部地区正处在古典时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

东洲中部地区气候适宜,一些土地虽然不适合农业生产,不过玛雅人有自己的改造方法,他们在旱季时将树木清除,为土地制造养料,待雨季到达就种植玉米、西红柿、南瓜等。此时东洲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国家概念,正处于城邦制发展前期,正适合刘禅发展。

汉军高大的体型和强悍的神器,加之与己方差不多的样貌很快让大小城邦陆续臣服,东洲前期发展势头良好,只不过物资消耗恐怖。楚国全年收入全都投入东洲都不够,幸亏有刘备从中帮扶。

楚国年收入留存不高,刘理还想着南征,虞俊不得不规劝他。

刘理说道:“身毒南境地多民众,昔贵霜国余众皆南逃,若其一整南地与我楚国相抗,岂不为后患。此时出兵正可乘其毛羽不丰平之,以除后患。”

“然国中府库不充,如只仗王府护卫恐非万全之策。”

“可向银行借贷。”

“大王不可!”虞俊说道,“向银行借贷当以国服为之息,正所谓,以其于国服事之税为息也。我楚国国情,上不纳税而下劳之,欲还银行之息必加税,下民困苦若再加税,彼必多亡,于国不利。请大王三思。”

刘理夺取身毒北方之地,没有和国内一样免除税收和劳役,但身毒当地自有国情,那些上等人尤其是祭祀,他们名义上也要交税而且他们交的还是大头,不过他们又将他们所需交的税摊派给了底层民众。

身毒已经不是原本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了,中原有许多势力会到身毒来雇佣劳工,身毒底层百姓过不下去就会自寻出路。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看中原就深有体会,虞俊怕楚国陷入恶性循环,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