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序(1/3)

王剑冰

鲁迅文学奖是同茅盾文学奖齐名的全国最高的文学奖项,迄今已举办两届。散文奖项的获奖作家达十余人,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编选一套“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不仅是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也是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套重要的文献。这是国内出版界出版的惟一一套国家级散文大奖获奖者丛书。这对探讨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态势和走向,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是在2001年,我荣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并出席了在绍兴举办的颁奖大会。刚刚归来,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杨贵才先生就立时找到我,谈论策划一套“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的事。我觉得杨社长胸界宽广,一是想为中国文学、中国图书做出贡献,二是想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牌子做大。河南文艺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出版社,近些年影响日隆,能将目光放在全国大方面考虑,确为大手笔的操作。

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套由杨贵才任总策划、我任主编的丛书的任务。经过讨论,我们共同商定,既为“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应将两届编在一起,这样不仅阵容强盛,也具有总结性。于是便按商定的名单与这些作家们联系。余秋雨、铁凝、周涛、王充闾、何为、张抗抗、徐光耀、李辉、斯妤、赵玫、朱铁志……一个个相约(有的作家作品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有待稍后再续)。作家们的创作时间很紧,有的还兼有事务性的工作,而且个人出书的频率都很高。能在短时间内挤出这么一本书,并非易事。好在都答应下来,不断地联系,电话加书信。书稿陆续寄到并及时发排,先行赶印了六部,而后又印制了五部。这样,一套厚实的精品图书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者余秋雨“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开始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这就有了震动整个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的《文化苦旅》。我以为,余秋雨当时并不一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会给文坛带来冲击,但他的作品着实使散文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文化散文、大散文的口号随之提出,余秋雨成了历史性的拓疆者。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一度洛阳纸贵,被学界称作“余秋雨现象”。这是因为,人们从传统的散文写作和阅读中感受到某种不足,对散文的新的要求,对文化的、历史的及人性的探寻,都从余秋雨散文中找到了一种呼应。余秋雨的不简单,在于他不是以文字图解历史,而是以心灵和精神在同历史对话。他的惊人的文学功力,使他的文字具有鲜活的质感、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及时时显现的幽默感、巧妙的叙述能力,无不带有一种引力,使人读兴盎然,一两万字的长文也不觉其长。尽管评论界对余文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余秋雨在中国文学上的历史地位是绕不过去的。《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收入余秋雨从几部集子中精心选取的十五篇力作。其以视界高远、胸襟旷达、气势宏劲的手笔,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历史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等等的探寻。这些历史散文,不单是文学的成果,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收获,其更有力地表明了散文这种文体在现今文学与生活中的越来越明显的积极的作用。

铁凝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她的诸多小说曾引领了小说的潮流。小说写作之余,她又创作了一些感悟心灵的文字,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文字同样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于是,小说她获奖,散文也获奖。《回到欢乐》是一部精短美文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普通的小人物和细琐小事,都在铁凝的笔下变得生趣盎然,让人过目不忘,留下深深的思索。如《关于头发》、《草戒指》、《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男性之一种》、《女性之一种》、《孩子之一种》等。铁凝的散文纯粹细腻、自然而无雕凿,让人想到辽阔、高远的草原牧场。铁凝就说过:“散

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上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生的自在。”读铁凝的文字,让人感觉出散文的原始味道和特质,也让人想到了她那篇《散文河里没规矩》的文章。在这条没有规矩的河流里,真佩服铁凝能将散文做得如此自由浪漫、无拘无束、不显山水。她的散文作品“实在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的滋润”。

周涛先以西部诗人著称,后来他又开始写散文。有诗的精华垫底,他的散文更是炉火纯青,以至于后来人们忘了他的诗人身份,而将他归入了散文界,并有“东余西周”的说法。他以西部宽广的情怀,将文化与思考、人生与感悟融入其粗犷而又细腻的写作中。他最近出版的《山河判断》,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在周涛的作品里,往往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及对生命激情的张扬。《蘸雪为墨》中的文章多是作家近期的新作。其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所历所感。有些文章仍然遮藏不住作家的诗性,《影册九题》、《两千年的私语》、《春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廿八都赋》、《游江郎山记》、《国画三题》等都是这类文章,而其《狗狗备忘录(续篇)》、《狗狗备忘录(三)》、《清晨狗会》、《示女书》等又展现出作家光彩飞扬的人性的一面。这些文章同周涛以往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有了明显的不同。

何为先生已是八十高龄,仍不断地坚持写作。多少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佳品,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北海道之旅》等,在创作实践上,其一贯坚持写短文,写精文。何为说,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散文写得连篇累牍,动辄十万八万字的所谓“大散文”才是努力的方向,这就绝对化了。现在创作环境宽松,写散文尽可大可小由之,各听自便。篇幅长未必不好,篇幅短也未必好。反之亦然。但中国古代散文的传世之作,五四以来的散文名篇佳作,绝大多数毕竟还是隽永耐读的短文。何为先生的散文,同余秋雨、王充闾、李辉等的散文是一种对应也是一种互补,成为今日散文界的一道亮丽的景观。《近景与远景》收入了作家近期的新作和以前曾有影响的作品,可为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王充闾一直在领导岗位上操心,但骨子里却是一位地道的文人学者,他在文化散文的创作与探索中已有多年,这与他长期兼任大学教授不无关系,他的学人随笔写得认真精到、扎实耐读。他善于在敏锐的思辩之中,开掘历史的文化意蕴,并在理性的文字中,诠释出人生的哲理意趣和审美情境。读完他的散文,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得到心灵的启发与光照。他近年出版的《沧桑无语》等多部著作,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一夜芳邻》是一部文化散文集,他将人文、历史凝聚于笔端,探寻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勃朗特三姊妹、易卜生、福尔摩斯、契诃夫、苏东坡、易安居士、儿时的第一位老师、自由的彝家儿女等,古今中外,大人物小平民,大事件小场景,无不成为思索的对象。这部著作,同样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收获感。

张抗抗也是一位小说家,她的小说语言总是充满散文的灵性,并显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和,因而她的散文集人选鲁迅文学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天然夏威夷》这部书里,以海外篇、女性篇、读书篇、赏画篇、植物篇、山水篇、知青篇、友情篇,为我们设置了一道精美的精神文化大餐。这里有《天然夏威夷》的感觉、有《天涯独行》的步履、有《女人聚会》的家长里短、有《地下森林断想》、有《同里之思》、有《林中记事》以及《故事以外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去追寻失去的岁月,踏访美丽的山水,感赏纯真的友情,探知女性的世界。掩卷而思,会感到作家视野的宽广、阅历的丰富、心性的高扬。

徐光耀是在病中整理出这部《忘不死的河》的书稿的。他的散文是回望的风景,让人感到沧桑一片。《忘不死的河》、《我的第一个未婚妻》、《杀人布告》、《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等等,可谓是真情流露,质朴无华,可感可叹。诸多篇章都是作家本真的素描,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坎坷不平的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其以刚正的姿态,表达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由于作者

是小说家出身,曾有《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优秀的作品广为人知,因而这部散文集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李辉长期从事报纸工作,职业的敏感及良好的文字功底,构成他的以人为本的写作主题。他是继余秋雨之后在《收获》开专栏的学者型作家。他的这部《平和,或者不安分》,扫描人生,沧桑看世,游历笔墨,探询灵魂,让人读出另一种品格的文化散文。李辉说:“不管自己的生活有着何种何样的矛盾、困惑、伤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溯,总是会让自己感受到乐趣。故纸丛中,悠悠往事,依然活现着生活的新鲜和复杂,活现着一个个丰富的性格。在历史的观照下,寻找现实生活的脉络和意义,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追寻更具诱惑呢?”《秋白茫茫》、《碑石》、《风雨中的雕像》、《静听教堂回声》、《残缺的窗栏板》等篇什,使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更多地看到了“人”,真诚的、浪漫的、执著的、困惑的、坚强的。作者在冷静的语言中,把更多的赞赏和怀念给了他们,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种浓烈的人文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光芒。

赵玫的小说《武则天》、《上官婉儿》、《高阳公主》都是写女性的,她是在思想、政治、欲望、情感、心灵、肉体各个层面上去揭示这些早已逝去的古代女人。在《灵魂之光》这部散文集中,赵玫仍然是从女人的角度来感知社会,体悟自我,触摸亲情。如《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分享女儿,分享爱》、《潮流女人》、《怎样成为自己》、《邮递马车》、《两性都不完美》、《灵魂之光》等,她以饱蘸激情的妙笔挥洒出当代女性的流光异彩,痛苦、艰难、迷离、率真、渴望、追求、热爱,全都十分真切地展示在字里行间。

斯妤也是一位两栖型的女作家。她曾出版过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另有《爱情神话》、《斯妤散文精选》等十多部散文集,她的《在海边》、《幻想三题》、《给梦一把梯子》、《凝眸》等都是大家熟悉的篇章。斯妤说过:“我近乎执拗地在散文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着力耕耘,发愿要在它的内涵、形式、风格上有所拓展,希望散文和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不仅仅有对传统的承袭,同时也有革新、创造和发展。”正是散文的自由、灵动和率真,使得斯妤在长期的写作中“对它依依不舍”。《源于内心》中的多数作品体现了斯妤的这种追求,其中有作家的生活体验,更有作家心灵的写照。斯妤曾被称为以意识流为主创手法的新派人物,这是因为她善于意绪性地表达自己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正如这部书的题目,是“源于内心”。细腻、真情的文字,突出了一位知识女性的特点。

朱铁志严格说来,是个杂文家,著作如《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等,始终是杂文界的风景线。收在《拯救自我》中的文章,可以算作随笔,也可以算作杂文。少年的抱负,中年的责任,都体现在对这种写作的真挚的追求中,其文精短而有力,大事小事,嬉笑怒骂,幽默风趣,形成了朱铁志的独特风格。

可见,这套书是经过出版社和作家精心策划编选而成的,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和保存价值。能主编这套丛书,我感到不胜荣幸。

写到此,寒夜已深,仍不觉倦,再次捧读作家们的大作和来信,如遇客访一般兴奋。其中余秋雨先生在2002年6月6日信中是这样写的:“剑冰兄:您好!奉上新版《山居笔记》一册,请教正。谢谢您对我的一贯支持。您要编鲁迅文学奖文集,我理应支持,也确实下了一点功夫挑选,但终于觉得要与您商量一下,能不能不把我编在里边……”余先生2003年2月27日再来信说:“剑冰兄:承蒙您的锲而不舍,一定要把我编入鲁迅文学奖丛书中。看来只得同意了……”铁凝、张抗抗等也有过类似表述,他们怕自己的书重复出版,对读者不恭。答应之后,又选取了新角度,收入不少新作,从中可见作家的审慎与严谨。而对于我及出版社来说,则最终是得到了友情与支持。那种欣慰,让人想到一首宋人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感谢诸位作家,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感谢为此套丛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朋友们。

2003年2月 于郑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