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车途中,经过一处高点,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尊金像。

小悦悦看到那尊金像之后,本来死而复生后一直很不安分的他,突然就平静了下来,开始给我们解释。

昱儿本来开口想说,但一听到小悦悦开口,也便闭嘴了。

毕竟,小悦悦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

他说那尊金像是道派的鼻祖——老子。

老子在是公认的道派创始人,称之为道德天尊,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

同时道德天尊也是道派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之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当然,道德天尊存在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乃开天地之时应运现世,他代表着的是自然。老子只是他的一个化身,目的就是为了把《道德经》五千余言,流传于世。

对于老子的长相,无据可考,都是后人附会,凭着神启显像,勉强为之。

这尊金像建于十六年前,那时候也是他到茅山的第三年,茅山道院向天下发布招募,招人与募资,要在元符万宁宫内建造一座老子金像。

金像高百尺、重百吨、用二百多块镀金青铜拼接,露天而建。

在当今世上,再也找不到比这尊金像更大的老子塑像,这也是茅山道院在向各地宣示自己道派正统山门的地位。

据说在建造过程中,小悦悦的师父玄一大师对他们所塑造的金像形貌提出质疑,说是道德天尊并不长这样。

玄一大师自己画了一幅像,要让他们以此为参考,但两下一比较,玄一大师画的像比传统改进过的设计图要丑。

但由于玄一大师茅山掌门的身份,道院又是以茅山马首是瞻,所以道院中人也就用了他的图。

结果就在按照玄一大师的图进行塑像的当天,狂风四起,大雨如注,金像框架两侧山体因雨水造成较大面积滑坡,金像脸部被大雨冲净,其它地方却丝毫未变。

当时来参与建设的人说这是因为玄一大师的画像丑化了祖师,所以祖师动怒。

于是玄一大师当即开坛祭天,上告道德天尊,意思是他无意冒犯,请祖师原谅。

就在他祭完天之后,大雨便停了,众人都说此为祖师显灵。

玄一大师从此向道院同道宣告,自己惹祖师爷发怒,当辞去茅山掌门之位,自降一辈,改号玄一。

说也奇怪,自那之后,大家都只记得他号玄一,完全不记得他之前的道号叫什么。

虽说如此,但大家还是当玄一大师是掌门,也因为这件事,使得道门中人更加信奉三清。

……

茅山越来越近,其实是那座金像越来越近,而实际上我们早就进入了茅山的范围。

茅山二字,代表着的不仅仅是茅山派,而且还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上百里峰峦叠嶂的群山。

这里山势秀丽、林木葱郁,洞中有洞。发展到了今天,茅山已经成了一个旅游地

区,有着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以及各种人工建筑,使茅山于湖光山色中更添人文气息。

我就在想,如果这里已经成了旅游区,那么道派诸门,又为什么还会选择留在此处,他们不应该讲究清修么?

小悦悦说,茅山其实并不只是茅山派一派在此。

茅山,既是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派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所以茅山之上,道观极多,规模也是极大,这老子金像所在的是茅山道院,便是一个多派融合的大道场。

但茅山道院既然冠以茅山之名,还是以茅山派为主,全真等另有宗门在别处。

他们茅山派,讲究的说小悦悦他们应该是茅山宗符箓派。

西汉时茅山道派兴起,至唐而始分宗流,从此茅山宗从上清派分离出来,就在这茅山之上,分为内外两门。

内门修仙法,求长生,讲究出世,跟全真派倒是一个模式,只是修炼之法不同罢了。

而外门修术法,以符行天下,讲究入世,本意为助人为善,于是更多的为世人所记,也就是符箓派。

发展到了后世,外门符箓派的影响力远超内门,而那些修仙的道士,成仙的成仙,成鬼的成鬼,俱都不在了。

于是外门成为内门,搬到了道观最后方,潜心学术,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个弟子出山,传法于世。

茅山宗符箓派正式成为茅山正统。

而那些幕名而来学术法却又不具备资质的弟子,就留在道观前院之中,当一个普通的道士,他们也就成了新一代的外门弟子。

茅山符箓派从此以前后院分内外。

此时的茅山已经成了天下名山,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道观里朝拜、问吉,所以也需要一些杂役弟子来接待这些游客。

于是外门广招弟子,实力渐大。

越往后发展,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内门似乎都逃不掉被外门排挤的命运。

到了小悦悦他们这一代,内门已经完全地从道观里离开,道观真正地成为了外门弟子的道观。

估计等到小悦悦他们都死了,道观里那些外门弟子,又会有人站出来组成新的内门,又会出现新的“茅山派”。

有这种情况的不止是茅山,全真教也是如此,内外之分非常鲜明。

而最终得势的,居然还是外门。

究其原因,内门掌门名义上是一派之长,但外门掌门却更加亲近普通民众,更广为人知,我以为道派诸宗流这种近乎畸形的发展旅程,便是他们势微的真正原因。

小悦悦却说真正的原因是术法传递的问题。

当师父的教一个真正能出师的弟子容易,但要教十几个,几十个,然后开枝散叶,太难了。

对于徒弟而言,学艺讲天赋,也讲命数,数百年前与祝由派一场大战,人都死得差不多了,能当掌门撑住山门,传下技艺的人,实在寥寥。

一代接一代的恶循环,到了玄一大师那一代,也有十几个弟子,在这

些弟子里玄一大师并不是修为最高的,但他却成了掌门。

只是因为他的那些师兄弟们无一例外,被新生活的繁华冲昏了头脑,出了山就不愿回来,还有一些是赶上了战争,死在了外面。

用玄一大师的话说,人学艺有门里门外,登堂入室之分别,到了什么程度,就能学什么程度的东西。

有时候程度不到,学了也没用,而这样程度不到的人却成了掌门,当了师父,再去收徒,徒弟只会比自己更差。

不光术法,天朝传统武术,以及各种传统行业都有类似的现象。

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

听他说得这么感伤,一时间我们都不敢接话。

昱儿把车开到了茅山山门之外,愣着问小悦悦,接下来该往哪走?

在我们面前便是一座大大的山门,两根柱子在路两旁,双向六车道,中间还有两根。

于是最上方的门亭宽度就有近三十米,柱汉白花岗石雕龙柱,与亭壁几乎连在一起,亭壁上另有壁雕,以及镂空壁窗,青砖红檐。

正当中一面红底金边大牌匾,两个金色夺目的大字占中间,“茅山”。看上去气势非凡。

小悦悦却说这里只是景区的入门处,离道观还远,所以我们还得继续往前。

他们搬离道观,是搬到了离道观更远更深入的山里面,道观专门派了一个弟子负责给他们送必需品,而实际上他们平时也不会出来。

而这个弟子,小悦悦说是我认识的,我想了一下便知道是谁了。

我认识的茅山外门弟子,只有一个人,那便是王宇飞。

此人自从重庆一次交手,让他逃了之后,便再无消息,也不知道到底是死是活。

再说回茅山,玄一大师作为一派掌门,却是十分不守规矩。茅山派有一个规矩,便是不允许在观内饮酒。

玄一大师就常常会偷偷下山,到离道观不远的集市上去买酒喝,后来因为欠酒钱被人家追上山,虽然大师兄替他顶了锅,但他们师兄弟心里都明白这是自己师父干的好事。

王宇飞也是因为知道玄一大师好酒,故投其所好,以自己身为外门大弟子之方便,偷偷带酒入后山孝敬玄一大师,欲求他收自己为徒。

玄一大师虽然好酒,却不糊涂,他知道王宇飞心术不正,酒他收下了,却不收王宇飞为徒,于是便有了后面王宇飞犯下的一系列事情。

……

又经过好几个我以为是正门的地方,结果小悦悦都说不是,他指着旁边那些仿古建筑,说那是售票处。

茅山道院没有所谓的正门,只有一个阴阳道场,他让我如果分不清的话,注意看老子金像就对了。

离老子金像越近,就说明我们快到了,我打开车天窗往外看去,只能看到老子金像的头部,说明还有一段距离。

直到我们经过了一段上坡路,前方上坡到了尽头,本来还只能看到头部的老子金像突然如拔云见月般出现。

豁然开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