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尔虞我诈(1)

董宣武起身将上杉次野扶起,笑道:“上杉将军赤胆忠心,上杉家对我大明的耿耿忠心,本官怎会不知?刚才那句话,不过是例行问问,将军何必激动?

你放心,上杉将军和上杉家对大明的忠心,本官一定会奏明皇上。陛下重瞳亲照之下,一切无所遁形,自然也会明白,到时天子定有重赏。”

董宣武走了两步,叹了口气,又说道:“倭国原本乃是大明太祖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太祖皇帝当初之所以钦定倭国为不征之国,究其原因,是因为倭国与我大明,一衣带水,希望能与邻为善,使大明与倭国能世代成为友好邻邦。

谁料天不从人愿,小人之心更是居心叵测。

倭寇侵扰我大明沿海,掠夺财物、杀人无算,弄得大明民不聊生的事暂且不提,只说那丰臣秀吉。

唉,说起来那丰臣秀吉也算是一个人物,凭一己之力,于乱世之中一统倭国,如果能知分寸,未必不能守住半生打来的江山,也不至于留下千古骂名。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丰臣秀吉不过是统一了倭国四岛而已,居然心存妄念,夜郎自大,竟然妄图鲸吞华夏。这才逼得我大明不得不出兵朝鲜,让大明与倭国数百年的交好毁于一旦,化为云烟。丰臣秀吉辛苦大半辈子,打下的大好江山也因此而拱手让人。

丰臣秀吉死后,倭人本应痛定思痛,谁料德川幕府不吸取教训也就罢了,现在居然愈演愈烈,狂妄自大,竟然再度聚兵,要与我大明为敌,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到这里,董宣武摇了摇头,又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起来,倭国自古以来,师从华夏,也算华夏的半个弟子,事华夏如宗主,历来恭谨。怎料到,如今却堕入魔道,实在令人嗟叹。

我大明作为倭国的宗主,理应有教化之责。

也罢,待本官奏明圣上后,向圣上请旨,将派一使臣,巡察倭国四岛,希望能化解德川幕府的戾气!”

上杉次野心中十分不解。

德川家光意欲图谋大明,心思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会因为大明派出的一名使者而轻易化解?按道理,得知德川家光的图谋,大明要么积极备战,要么在倭国挑起内乱,让德川家光无力外顾才对。

以董宣武以往表现出来的才华与智慧,不可能看不出现在的形势,想不到这两点对策。

德川家光这次冒然聚集重兵,意欲对大明不诡,入侵大明,在上杉次野看来,对上杉家来说未必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上杉次野的计划中,大明如果只是被动地积极备战,上杉家自然是得不到太多的好处。但若是大明有心要挑起倭国内乱,就必然要动用上杉家这个棋子。

而上杉家目前的实力与德川家光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大明如果要强行利用上杉家来平衡德川家族,就势必加大对上杉家的扶持力度,甚至会解除东野家对上杉家的桎梏。届时,借助大明的扶持,上杉家的实力一定会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虽说,上杉家与德川家对上,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上杉家有大明这棵大树做后盾,上杉家诸长老都认为,即使上杉家暂时受挫,但从长久来看,有大明的支持,上杉家对上德川家有胜无败。上杉家很可能利用大明对他的支持,打破平衡,取代德川家,夺取倭国大权。

正因为如此,上杉次野才会在董宣武面前表现得如此赤胆忠心,恨不能马上替大明做马前卒的原因所在。

不过看董宣武之意,似乎并不打算对德川家光大动干戈,只打算是派使臣前往倭国,未必没有拉拢结好德川家光的意思,这可对上杉家大大的不利。

上杉次野反复琢磨董宣武所说的话,忽然,心中一动。董宣武说“将派一使臣,巡察倭国四岛”,这话是什么意思?董宣武倘若真的要与德川家光和好,直接派使者去江户便是,何必要巡察倭国四岛?莫非……

想到这里,上杉次野恍然大悟。

如今的江户幕府,虽然名义上一统倭国,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各地大名割据地方的现实。

整个倭国四岛,除了德川家和上杉家两大势力以外,还有南部、最上、伊达、佐竹、北条、武田、织田、浅井、三好、毛利……等诸多颇具实力的地方势力。

董宣武派出使者“巡察”四岛,显然是想摸清整个倭国的情况,合纵连横,联合所有反对德川幕府的势力,共同对付德川家光。

这可对上杉家有些不利。

以前,上杉次野带着上杉家投靠大明,在整个倭国来说,是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可是整个倭国,想要巴结上大明,利用大明谋取好处的家族、势力可绝不止是他上杉家一家。这样一来,上杉家非但不可能得到董宣武更大的支持,反倒会因为众多竞争者的出现,好处会被分薄,甚至不能独揽大明出口的精良军械、火器生意。

想到这里,上杉次野急得额头都在冒汗,结结巴巴地说道:“大大大人,何必如此麻麻烦,上杉家愿意联合倭国的仁人志士,举起义旗,反抗德川家光的暴政。这样,德川家光对大明的不诡企图,自然消弭于无形。”

看到上杉次野紧张的神情,董宣武微微一笑,上杉次野的顾虑,他怎会不明白?他要的便是这个效果。上杉家想利用这次危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必须敲打一下,让他们明白,只有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董宣武固然不希望看到德川家光一统倭国,威胁大明,但也同样不希望看到另一个强有力的家族一统倭国。

对于大明来说,最好就是让倭国四分五裂下去,这样,即便倭国纵使有心怀野心者出现,面对这样的局面,恐怕也是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