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就范(1)

“锦衣卫军械被人神不知鬼不觉掉包了,此事非同小可,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田大人大怒,下令秘密彻查此事。所有可疑人员都不许放过,这当中自然就包括刘云通。”

董宣武继续说了下去:“说来也巧,当臣的人提供了刘云通这条可疑线索后,负责调查此事的锦衣卫陈千总发现,这个刘云通他居然曾经见过。

那还是五年多以前,当时白莲教的匪首徐鸿儒蓄谋谋逆,被朝察觉,锦衣卫曾派出了一批人潜入进了白莲教,陈千总正好就是其中一人,而且顺利打入到徐鸿儒身边,成为了徐鸿儒的心腹之一。

正因为如此,陈千总才有机会接触到白莲教真正核心的人物。

比如当初在白莲教中赫赫有名的天元九将。

天元九将现在声名并不彰显,但是在当年,白莲教正得势之时,一个个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每人手中都掌握着庞大的势力。跺上一脚,江湖上都会颤三颤。在白莲教中地位非常高,在江湖上更是没有人敢惹他们。

即使当年的白莲教教主徐鸿儒,也忌惮他们九人三分。

只是这些年来,由于朝廷刻意的打击,白莲教已经萎缩到了极点,那些登莱之乱后侥幸活下来的几名天元九将,势力也远不如从前了。

这天元九将的身份极为隐秘,即使是白莲教中的人,绝大多说也不知这九人究竟是哪九人。

白莲教教主徐鸿儒在登州和莱州做乱前,曾经特意召集来了天元九将,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正是这次聚会,陈千总才有机会见了天元九将之首天宝一面。虽然只是这一面,受过专业训练的陈千总就已经将天宝的模样牢牢记在心中。

这次陈千总秘密观察确认,那京城中的富商刘云通,正是白莲孽教天元九将之首天宝,现在又称天王。

莱登之乱发生以后,天元九将中的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八五人丧生于乱军之中,天宝、天四当时并不在莱州和登州,并未参与这场叛乱。天六和天九侥幸逃出了性命,一直没能被捉拿归案。

据白莲教内部传来的消息,自从上次白莲教教主徐鸿儒在莱登造逆失败,徐鸿儒等一应头目被斩,白莲教内部就四分五裂。

天宝联合天四、天六、天九,还有一批白莲教中的元宿,控制住了白莲教中大半的势力,他虽没有敢登上白莲教主之位,但在教中自称是天王,隐隐统一白莲教之势。”

听董宣武说到这里,天启皇帝一掌“啪”的一声拍在了龙案上,恨恨地说道:“这些乱民贼子,真是该杀,居然还敢自称是天王,真是大逆不道。

朕乃天子,他竟然自称为天王,他欲置朕于何地?

此节既已经查实,不管他是否是行刺爱卿的主谋,朕都绝不会饶过他!”

董宣武一怔,他没想到天启皇帝现在想的竟然是这些,看来这位皇帝还是蛮有自黑的潜质。

心中忽然一动,董宣武不动声色,说道:“这世上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比比皆是,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陛下又何必为这等人生气?

相比起这个所谓的天王,另外一些人就更值得陛下注意。

就比如茫茫大海的那边,有一岛国,其大小不过与我大明东南沿海的一个省差不多。

但这岛国的统治者,狂妄自大,竟然效仿大唐高宗皇帝,自称是天皇,并且数度觊觎我华夏神国。

他们国中流传着一则故事。故事说一个叫桃太郎的泼皮,为了发家致富,不择手段,先把他的母亲献给了他强大的邻居——一条神龙做歌姬,以讨好神龙以获得神龙的照顾和优待。

有一天桃太郎终于强壮起来,他翻脸不认人,借着营救母亲的理由,带着一批泼皮与无赖趁着神龙衰弱和不备时打上门去,并成功暗算、杀死了神龙。抢夺了神龙所有的财产,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万历年间,该国终于再次行动起来,想以朝鲜为跳板,觊觎华夏神器。

幸而被先帝慧眼识破,于是该国曾与我大明打过一仗,被我大明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现在变得老实起来,雌伏而不敢有任何激怒我大明的举动。

只可惜此国之人本就是海盗心性,亡我不死,始终觊觎大明的土地和财富。

陛下,这才是我大明的大敌呀!”

董宣武趁机给倭国上了点眼药水。

天启抬眼看了董宣武一眼,眼中颇有几分深意:“董爱卿,你似乎对倭国特别没有好感。朕记得你以前也曾建议过,一旦我大明稳定下来,聚集好实力,就应该东征倭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爱卿对倭国竟然有如此深的恨意?”

董宣武呆了呆,一时竟然无言以对。

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他总不能说是因为后世的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种下的仇恨;以及后世中他所看到倭国人对华夏人的欺凌与不屑;还有倭国对华夏所作的那些事情。

朱由校十分诚恳地说道:“董爱卿,倭国乃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

虽然倭国国王对我大明有过不敬的言行,不过一直以来倭国还是尊我大明为上国,朝贡从来没有停过,也算是尽了人臣的本份。

万历年间,我大明的确跟倭国的权臣丰臣秀吉打过几仗,但毕竟犯错的是权臣丰臣秀吉,并非倭国的国王,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况且倭国地方荒僻,物产匮乏,至多产点银子,但若是挖完了也就完了。倭国之地,对我大明来说,犹如鸡肋,多它不多,少它也不少,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举雄兵百万而越洋东征,取这贫乏之地,实属不智之举。

倒不如像现在这般,听之任之,任倭国自生自灭,岂不更好?”

原来大明是如此看待倭国的,根本瞧不起倭国,并不认为它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