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形成论——单星控制说

录入时间:2010-10-15来源:转载作者:站长录入:admin访问:822次

最早的宇宙时代:有一颗巨大的颗子球,约为70亿光年,由于它时刻进行着引力收缩,它又是实心的。终于,在它的自身引力下,它粉碎了,又进过了长时间的粒子碰撞,粉碎的粒子变成了球形的颗子(颗子,一种新粒子,实心的,物质的极限。)。

幼年宇宙期:颗子间互相粘合,聚成一个个没有核心只有一层颗子层(紧密相接)的战子(战子一种新粒子,不可毁灭。。颗子层也自转,是围绕虚拟的中心转动,就是离心力的作用。颗子是实心的,所以没有其他运动。战子们也互相紧密相接,形成了战子球,此时约90亿度。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和杠杆原理,

内部5分之一体积的战子球形区的转速不断减慢,引力不断增强。而外部的转速却增高,引力减弱。它们俩分开来。内部战子球形区继续收缩,由于颗子是实体的,有弹性。战子球形区立即崩溃,爆炸、(叫做初新星爆炸,其他星没有这一过程,因为其他星是直接由分子组合而成的)粉碎成战子。可力量太小了,并没冲动外部。内部的战子们进一步结合,3个3个一结合,像中子的结构一样。从超子、极子、能子、夸克到中子。有的超子遇不上其他超子,便独立起来,叫做电子。环绕一些中子形成质子,质子又和中子因距离引力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原子核,电子们又反向(相对于质子)环绕原子核形成了原子、分子、各种元素。然后它们不断聚合、收缩,形成一颗约5亿光年(直径)的超巨大原始星。它没有卫星这就是日后控制宇宙命运的中央单星,由于巨大的星寿命短,所以仅一百年后,它便以极超新星(日本人的发现)的形势崩溃了。

中年宇宙期:这个力量达到了足够大,立即把战子球的外部给轰碎了。这也就是宇宙大爆炸,此时约一百亿度。

被炸碎的战子连同中央单星的外层一起化成战子,战子们进一步结合,3个3个一结合,像中子的结构一样。从超子、极子、能子、夸克到中子。有的超子遇不上其他超子,便独立起来,叫做电子。环绕一些中子形成质子,质子又和中子因距离引力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原子核,电子们又反向(相对于质子)环绕原子核形成了原子、分子、各种元素。以后,大部分的宇宙就按照现今的学说发展了。

宇宙大爆炸后,中央单星的内核已经变成了一个黑洞(中央黑洞)。但是中央黑洞以外的宇宙物质,已经被中央单星的极超新星轰到中央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外面去了,它们脱离了黑洞的食力(致使吸入的引力),但没脱离它的引力(太阳吸地球式的)。在宇宙大爆炸时,中央黑洞以外的宇宙物质们,主要靠中央单星的极超新星爆炸力膨胀,所以非常快。宇宙大爆炸后,物质们已经变成了元素。元素们像地球绕太阳地绕着中央黑洞,但是它们的离心力大于吸引力,于是,宇宙就不断地加速膨胀。

宇宙里有许多空洞,这是黑洞的缘故。宇宙大爆炸时,由于强大的压力,满宇宙产生了许多黑洞。质量一半和一半以上于中央黑洞的黑洞,吸的周围什么也没有,就形成了空洞。

其他的小的黑洞,便吸引宇宙物质,组成类星体,在它的作用下,变成星系。还有一些居中的,压缩到超子星的就变成总星系的中心,围绕中央黑洞转。压缩到极子星的就变成超银河团的中心,围绕超子星(上文的)转。压缩到能子星的就变成银河团的中心,围绕极子星(上文的)转。压缩到夸克星的就变成银河群的中心,围绕能子星(上文的)转。然后是各星系的黑洞,围绕夸克星转。

老年宇宙期:随着中央黑洞的不断压缩,其变成了夸克星,然后是能子星,然后是极子星,然后是超子星。超子星时,宇宙不膨胀了,平衡了。中央单星的引力在这时终于追上了它的自转产生的全宇宙离心力,达到全宇宙的平衡。再以后,中央单星压缩为战子星,宇宙大收缩的时代终于来临了。尽管战子星只是超子星的三分之一,但引力和离心力这个东西,可是差一点就变化。

星系撞击星系,恒星互相融化了。各黑洞和其他能吃掉天体的星,如中子星,白矮星,超子星等,也互相吃掉了。中央单星开始还能吃掉一些星体,恒星融化,黑洞互吃之后,全宇宙变为战子球状态,密度增大,中央单星也被撕碎了。整个又是一个战子球,温度90亿度以上。回到幼年宇宙期,但是没有形成颗子球,因为颗子是实心的,不可毁灭,所以战子也异常坚固,不可毁灭。所以,宇宙最后只剩下了战子球,重新进入了幼年宇宙期。以后就是从幼年宇宙期开始不断地循环。

十大宇宙未解之迷

录入时间:2010-10-15来源:转载作者:站长录入:admin访问:928次

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我们自身,有太多的谜题等待我们去挖掘。但哪些是最重要的未解之谜,我们距离找到答案还有多远?在纪念美国《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之际,科学家们总结出了125个迄今我们还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重中之重有25个。这里收录了10个.

1、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组成的

。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科学家越来越发现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天文学家认为,组成恒星、行星、星系——当然还有我们——的物质,或者叫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5%。他们估计,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剩下的70%呢?天文学家认为那可能是暗能量——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远镜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义肯定是宇宙级的。

2、我们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5年前,天文学家弗克·德雷克首次启动了探寻地外文明的奥兹玛计划——用巨大的天线(射电望远镜)接受外星文明发射的信号。45年过去了,天文学家的努力仍然在继续着。然而,即使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凤凰”计划,也还没有找到任何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

3、地球内部如何运作?

40多年以前,一场地球科学的革命发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新了关于地球自身的知识。但是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问题,仍然沿袭着革命之前的知识。科学家在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这个鸡蛋模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细化。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地震波成像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这个庞大机器的运作过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场科学革命,可能还需要半个世纪。

4、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

尽管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肯定会在这个世纪继续增加,尽管这种增加肯定会带来全球变暖,但是变暖的程度仍然不太确定。科学家一般认为,这个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会带来1.5℃~4.5℃的升温。但是这不够精确。科学家正在发展新的数学模型,试图让数字更令人信服。

5、物理学定律可以被统一起来吗?

苹果落向地面、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核电站反应堆里的铀原子衰变同时放出能量,超级加速器击碎质子:这几种现象代表着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宇宙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基本力进行解释。但是科学家并不满足。有没有可能把这四种力统一成为一种?上个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们是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统称电弱力。但是其余两种力是否可以和它统一起来?

6、在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理吗?

量子理论已经诞生了100年有余,它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应用成果,但是它也带来了反直觉: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获得一个物体的动量和位置。而非定域性让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的纠缠态同时崩溃,而不管它们相距多远。爱因斯坦就说过,尽管量子力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7、我们能把化学自我装配推进多远?

在某种意义上,化学家是最喜欢发明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制造出新型的分子。尽管今天的化学家已经能制造出很复杂的化学结构,他们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既简单又复杂吗?也就是说,让“原料”原子自己“装配”成复杂的结构,就像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我装配的特性。已经有一些化学自我装配的实例,例如制造类似细胞膜的双层膜结构。但是更高级的自我装配,例如自下而上地制造集成电路,仍然是一个梦想。

8、传统计算的极限是什么?

有些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解决起来很复杂,例如一个推销员要走遍相互连接的几个城市,那么怎样走才能实现总路程最近?城市数量的增加会让最强大的电子计算机也感到畏惧。上个世纪40年代,信息论之父香农提出了信息(以比特方式存在)储存和传递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任何传统的计算机都不能超越这个规律。那么,在工程上,最终我们能造出多么强大的计算机?不过,非传统的计算机可能并不受到这些限制,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量子计算机。

9、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看出,意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哲学讨论的话题。现代科学认为,意识是从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的协作中涌现出来的。但是这仍然太笼统了,具体来说,神经元是如何产生意识的?近年来,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对这个最主观和最个人的事物进行客观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并且借助大脑损伤的病人,科学家得以一窥意识的奥秘。除了要弄清意识的具体运作方式,科学家还想知道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它为什么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10、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拥有非凡的修复本领:被切断的蚯蚓可以重新长出一半身体,而蝾螈可以重建受损的四肢……相比而言,人类的再生本领似乎就差了一点。没有人可以重新长出手指,骨头的使用也是从一而终。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脏。被部分切除的肝脏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科学家发现,那些可以让器官再生的动物,在必要的时候重新启动了胚胎发育时期的遗传程序,从而长出了新的器官。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类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换零部件呢?

史前核反应堆之谜

录入时间:2010-10-15来源:转载作者:站长录入:admin访问:890次

二十亿年前,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曾存在着一个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运转了很多万年。

奥克洛(Oklo)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铀矿的名字。从这个矿区,法国取得其核计划所需的铀。1972年,当这个矿区的铀矿石被运到一家法国的气体扩散工厂时,人们发现这些铀矿是被利用过的,其含量低于0.711w%的自然含量。似乎这些铀矿石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

法国政府宣布了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科学家们对这个铀矿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个会议上公布。

那么,这个铀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的确,这些铀矿石是被利用过。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废物。开始时,这些发现让人很迷惑,因为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围地区,这些条件是从来都不大可能具备的。

U235的半衰期为七亿(7.13E8)年,少于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亿(4.51E9)年。从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变了。这就说明在久远年代以前,天然铀矿的浓度比今天要高的多。实际上,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证明,30亿年前此浓度为3w%左右。而此浓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进行核反应。而当时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让人吃惊的是,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有几公里,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m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

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承认这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但是敢于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遗迹。也就是说,二十亿年前,在今天我们叫做奥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远远超过今天人类的文明。

与这个“天然”的大型核反应堆相比,今天人类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应堆,也显得黯然失色。

这么发达的文明,怎么会衰落以致消失呢?这是耐人深思的。

巴哈马群岛的水下建筑

录入时间:2010-10-15来源:转载作者:站长录入:admin访问:877次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来到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观测研究。范伦坦是个深海潜水好手,在水下考察时,他意外的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一些古怪的几何图形——正多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还有连绵好几海里的笔直的线条。

十年之后的1968年,范伦坦博士宣布了新的惊人发现:在巴哈马群岛所属的北彼密尼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长达450米的巨大丁字形结构石墙,这道巨大的石墙是由每块超过一立方米的巨大石块砌成的。石墙还有两个分支,与主墙成直角。范伦坦博士兴奋不已,他继续探测,并很快发现了更加复杂的建筑结构——平台、道路还有几个码头和一道栈桥。整个建筑遗址好像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被淹没的港口。

“飞马”鱼雷的发明者,法国工程师兼潜水家海比考夫来到现场,他是水下摄影的高手,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勘察了这一片海域,并拍下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轰动。

1974年,—艘苏联考察船也来过这里,并进行了水下摄影和考察,再次证明了这些水下建筑遗址的存在。

很快,巴哈马群岛一带便挤满了世界各地赶来的科学家、潜水家、新闻记者和探险者。而围绕着这些水下石墙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有些地质学家指出,这些石墙不过是较为特别的天然结构,并非人工筑成。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是人造的。对这些建筑究竟是谁造的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巴哈马与玛雅人的故乡尤卡坦半岛相距不远,因此这可能是史前玛雅人的古建筑,由于地壳变动而沉入水下。有人则从巴哈马海域陆地下沉的时间上推算,认为这些水下建筑建成于公元前七、八千年间,因此应该出自南美古城蒂瓦纳科的建造者之手,但蒂瓦纳科的建造者是谁本身就是个谜。

还有一些人说,1945年已故的美国预言家凯斯,在生前曾作过一个预言,宣称亚特兰蒂斯将会于1968年或1969年在北彼密尼岛海域重现,如今范伦坦这个发现,正好印证了凯斯的预言,因此这里就是那个在公元之前沉没了的著名的亚特兰蒂斯。

当然更多严肃的科学家们拒绝按预言来判断,但人们又无法作出较为圆满的解释。而只能笼统地回答,这些水下建筑“大概是人选的”,年代“相当久远”。至于到底是谁造的,造于什么时候,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回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