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单的说下就行,真要分具体,几万字说不完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校尉到底统领多少个部并无常制,就明确的定义而言,校尉其实只统领一部四百人,《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补《后汉书·百官志》里各种校尉底下往往只编制一个军司马,其义即在此。每部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但有的部地位较高,其长官乃校尉与军司马各一人,如大将军营下五部,地位较一般的部高,所以大将军五部每部长官均是校尉。校尉比两千石,军司马比千石,校尉官职较军司马为高,所以一营之中虽然校尉直辖者只有一部,但其他各部的长官军司马职位均在校尉之下,故亦听从校尉的指挥,因此我们看两《汉书》与《三国志》一个校尉出征,往往带领数千人而非只有四百人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时完整编制的一营大致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曲五部两千人,因此通常一个校尉所统帅的部队为两千人上下。这一营即为战术上的主力部队。而在战场上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局,有时候要独立编制主力以外的机动调度部队,别部司马即为这种非主力部队的长官。

作个简要图表,因为笔者是理科生,看的明白

伍的主管为伍长,每伍编士兵五人。

什的主管为什长(斗食),每什分左、右两伍,编士兵十人。

队的主管为队率(比百石),每队分前、后、左、右、中五什,编士兵五十人。

屯的主管为屯长(比二百石),每屯分左、右两队,编士兵百人。(历史明确记载其已经进入将军的视野,属于军官之列)

曲的主管为军候(比六百石),每曲分前、后、左、右、中五屯,编士兵五百人。

部的主管为中郎将(比两千石)、校尉(比二千石)、司马(比千石至六百石不等),分左、右二曲,编士兵千人。

军的编制历史无明确记载,不过大将军部曲分五部,北军分五部(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京都编制应该是汉朝最正规的编制。

杂号校尉或者中郎将、将军之类,都是比两千石,地位比一般的校尉将军好一些,但不及北军五校尉这种正经校尉厉害,就像书里越骑、屯骑校尉,基本上转文官,就直接升九卿,另外汉代官员文武都应该兼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