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态(1/3)

年关将近,便有一些酒事。或多或少,或厚或薄,应酬总不可免。于是就要安排,不然,便会有冲莼幔老朋友请,不敢不到;年青人结婚大典,不能不到;官方的例行公事,不到不好。而且亲戚会面,合家团聚,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句话,就是一个字:喝。

于是年关就成了酒关,每个人醺醺然,陶陶然,一张嘴都有股酒气,充满节日气氛。医生已多次嘱我禁酒,可有什么办法?太扫兴的人,是让人家倒胃口的,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这种年关酒,除关上门自得其乐者外,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非喝不可的;一是不喝白不喝的。前者,亲朋挚友,盛情邀请,不去,驳人家的面子。后者,便是官家拿支票的饭局了,那种大撒把的花钱,真是慷慨大方,决不心疼。名店名厨,好酒好菜,对平素哪怕十过其门也不入的你我工薪阶层,不吃又觉得亏得慌,所以,还是去了。而且,吃那种饭的最大优越性,是用不着发愁礼尚往来,还需要回请什么的;只须瞄准好龙虾、鲍鱼、飞龙、石斑就行。一吃一抹嘴,连声谢都不用说的。

特别是对那些见酒没命的高阳酒徒来说,平素那些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窑,总在商店的货架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今瓶在手边,杯在嘴边,尽兴畅饮,好不快活。我有一位朋友W君,好酒贪杯,屡醉不改。他总结过,酒有三德:一,能给人以平素绝不可能有的勇气,敢于说平素决不敢说的语言。而醉鬼的话,通常不被计较;二,在那片刻的淋漓酣畅的痛快以后,必然还之以好半天的折腾。喝得愈多,折腾愈甚,这叫报应。三,先是酒香,

后是酒臭,香的是自己的嘴,臭的却是在别人心目中名声。所以,喝酒的人出洋相,别怪酒,这一点,他有自知之明。

于是酒足饭饱,各式人等,在饭桌上,便有各种表演。据W君说,如果说酒有三德,那么,这种公家宴席上,人也分为三态:

一种人,有谱有派,坐在主宾席上,怡然四顾,可敬多干可亲。这样的场面,对他来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有时三天两头,有时上顿下顿。别说这些中国名酒,即使数百元,上千元的人头马,XO,也不在话下。所以虽频频举杯,但总量是喝得不多的。这种人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了,决不过量,也不馋酒。反正有的是共产党付款让他喝酒的机会,忙什么?悠闲从容,点到为止,越是成熟的领导干部,越是在酒上有节制。我通常不大钦佩这些人的,但每次同席,对他们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不管什么样的酒都敲不开那密闭的心扉,讳莫如深,真是膺服之至。

一种人,有板有眼,坐在主宾席旁边,笑容可掬,热情洋溢,劝酒挟菜,殷勤备至,称得上是饭局的灵魂。我真为他们那张嘴的多功能,惊叹不已,非但吃、喝、说三者并行不悖,还能造出上下交融的快乐气氛,能琢磨出让你干杯的祝酒词。这也许不算本领,但每一句话都能使主宾席上端坐的人,听来十分开心悦耳,却是让我辈望尘莫及的。一桌十来个人,谁也不是傻子,在座的人未必没有不想巴结的,然而,谁也插不上嘴,独他能利用这掀起的**,一点不显突兀地把自己的欲望、要求,送进主宾耳朵里去。

再一种人,敬叨末座,列席奉陪,只管吃喝,无须

发言。虽然有应邀出席的资格,也非普通人物;但在这场面上,最好懂得人微言轻的道理,得体二字,相当重要,否则下次就没有你的份了。最怕那些没心没肺,不识好歹的,本来不花一分钱地吃了喝了,说声谢谢,抬屁股走人算了。不!酒这个东西,对心情不好的人,很可能是一剂毒药,于是便有饭后的余兴节目了。

很不幸,我的这位朋友W君,就是出了名的逢喝必醉,逢醉必闹的主。大家都怕请他,不是由于他一直不得烟儿抽,不那么走运。而是因为酒一盖住脸,此公就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谁知他是借酒撒疯呢?还是真的失控?三巡过后,酒酣耳热,印堂一红,马上就不是他了。

他基本属于第三种人,可又不甘于做第三种人,也许他早该是第一种人了,命运不济又有什么办法?所以他把矛头总对着第二种人,捎带坐在主宾席的第一种人。其实,他说过,小的时候怕父母,上学以后怕老师,找到工作怕领导,娶亲成家怕老婆。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平时说话,结结巴巴,人家以为口吃。不知为什么?两盅酒下肚,舌头也好使了,词儿也一个劲地往外蹦,按都按不住。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不愉快,他更不愉快。

骂完了,傻笑,笑完了,大哭,哭完了,呕吐,吐完了,朝桌子底下钻,最后像死尸一样抬回家,在厕所过夜。他太太,绝不给他一点人道主义。“何苦呢?老兄!”我劝W君。

他不喝酒,便正常了。“我明白,喝酒没好处,可你替我想想,我要不喝一点酒,仗着胆子说两句,骂两声,你说我还有个什么劲呢?”

说到这里,我也无话了。

(本章完)